959章 3.0版数字人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
顶点小说(dingdian666.com)更新快,无弹窗!

    项老院士提的建议还是很好,杨平不仅记在心里,还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做好记录,这些建议不是老人家随口说的,而是经过认真观察和深思熟虑才得出的建议。
    我随口说说而已,你还真记下来?项老院士没想到杨平这么用心。
    杨平收好笔记本:项教授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,尤其是《医学》我总觉得有点不妥,但是一直没想明白哪里不妥,今天项教授这么一说,我算明白了,真的当时太激进,在目前来说,抛弃纸质期刊,全面拥抱网络期刊还不是时候,必须两者并重。
    是呀,期刊的严肃性不仅体现在学术的可信度上,放长远一点还体现在文明的传承上,目前来说,纸质的储存稳定性高于网络。
    老院士本来想拉着杨平多聊一会,但是知道杨平工作忙时间紧,所以也不敢多留他。
    平时项老院士在正式场合尽量不开口,他觉得自己老了,想法已经落后,随便说一句话容易误导年轻人,所以现在他干脆什么学术会都不参加,即使来何教授的实验室,也是过来加油打气,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绝对不会提什么专业上的意见。
    但是遇上杨平,老院士还是忍不住要聊聊专业上的事情,他知道,以杨平的水平是决然不会受到自己的误导,所以趁这个机会过一把嘴瘾。
    要不在这里吃完饭再走?老院士提议。
    何教授赶紧同意:晚上一起吃饭,就当我们感谢你,你给我们的项目提供不少帮助,很多还是关键性的。
    杨平看了看时间,本来就是快下班的时候来的,现在正是吃饭的时候,混一顿饭也不错,好久没跟项院士和何教授聚聚,只是自己现在做什么事都没以前方便,二顺带领的团队总是跟在周围,既保持距离,又如影随形,不方便倒不是因为别的,而是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劳师动众,杨平总是有点过意不去,不过时间久了也就习惯。
    何教授开始张罗着订餐,算上实验室所有人,摆上几桌没问题,这些研究员、博士和硕士们听说要一起聚餐,还是跟杨教授一起,就像粉丝能够有机会跟自己的偶像吃饭一样,一个个高兴得几乎跳起来。
    项院士是我国数字人技术的创始人,我国第一个数字人就是项院士的杰作,那时的数字人只是可视数字人,可视数字可以认为是一个与真实无异的立体解剖图,是数字人的1.0版本。
    可视数字人的研究是一件细致而艰苦的工作,需要将志愿者尸体切成无数的薄片,每一块薄片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进行拍照、分析、记录,从这些人体的切片获得人体截面的数据,再利用这些数据构建三维的人体解剖图,这幅解剖图就是数字人的1.0版本。…。。
    这时的数字人只是一副更加高级逼真的立体解剖图,从本质上来说与其它的解剖图没有区别,不具备任何功能性的东西,无论在医学还是其它领域的应用也就十分有限,因为它只是一副高级解剖图而已。
    如果说可视数字人只是数字人的1.0版,后面的技术迭代有2.0版数字物理人、3.0版数字生理人和4.0版数字智能人。
    2.0版数字物理人比1.0的数字可视人要高级很多,它能够对虚拟的外界物理刺激做出反应,比如骨骼受到暴力冲击会骨折,血管断裂后会流血,皮肤软组织受到挫伤会肿胀等等,但是物理数字人仅仅模拟人体的对物理刺激的反应,这远远不够。
    3.0版的数字生理人,这要求极为复杂的数字技术,因为它要复制出人体全部或绝大多数的生理功能,已经不再是骨折、出血和肿胀这些简单的对物理刺激的反应,它要模拟人体更加复杂的生命现象。
    比如在失血的状态下,它会跟真人一样慢慢经历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过程,进入失血性休克,最后因失血而死亡,即使死亡后,它也能够模拟人体死亡后的变化,比如细胞的崩解等等。
    如果对数字人的失血进行抢救,比如止血输血,它又能模拟真正人体在抢救状态下的恢复或者继续崩溃的动态变化,这里面包含的技术极为复杂,所以不得不动用超级计算机来模拟,因为里面涉及的各种复杂的模型,以及模型与模型之间的联系,需要极大的算力。
    目前美国人没有研究出完整的3.0版生理数字人,而是只能复制出人体的局部,比如头部、心脏或者肝脏等等,而何教授已经做出完整的3.0版数字人,其中运用的数字细胞理念整整领先国际其它团队一代。
    如果现在将现在全世界的数字人技术进行分级,何教授是独居最顶尖的一级,其它技术只能从第二层往下数。
    何教授的数字人构建非常复杂,首先建立完整的数字生理细胞,模拟出细胞的功能,然后用数字细胞构建数字组织,由数字组织构建数字器官,由器官构建系统,最后由系统构建整个人体。
    而数字人的最高阶段是4.0数字智能人,它不仅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验证码: 提交关闭